|
十六个日日夜夜——忆高沟、杨口战役吴信泉 高、杨据点,是1942年11月15日日伪“扫荡”后残存下来插入淮海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也是东部最大的集镇,并且是淮海区与盐阜区两大根据地联结的要地。它位于涟水北、灌云南、沭阳东南的三县交界地区,属于涟水县管辖。高沟位于杨口东南,南六塘河南岸。杨口位于高沟西北、北六塘河北岸,南北六塘河中间有一个东西长约30华里的小洲,最宽地段约有五六华里,在春、秋、冬季节均可徒涉。 自日寇从高、杨撤退以后,高沟由伪军三十六师七十二旅李实甫部一四四团、保安团、七十二旅办事处、警察局等部1200余人固守,以高沟为核心,周围设有7个互相联结的据点,各据点都修筑有地堡、炮楼、外壕、铁丝网等工事。杨口由伪三十六师七十二旅旅部率一四三团、保安第五大队等部1300余人固守,以杨口为核心,设有8个互相联结的据点,各据点也都修筑地堡、炮楼、外壕、铁丝网等工事。高、杨之敌,自日军撤走之后,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对固守失去信心,想撤走日寇又不允许,处于守退两难之境地,士气非常低落。 1944年春,敌后抗日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日伪军由主动向我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伪化,转为被动困守点线。而我军则由反“扫荡”、反蚕食、反伪化转为发动局部反攻。由于日伪大部据点被我拔除,所以高、杨据点便成为孤立据点,高杨战役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发起的。 中共淮海地委分析了全局形势和固守在高、杨伪军的具体情况,认为是拔除高杨据点的大好时机,故决心集中一、四支队、二支队六团,涟水、沭阳、灌云三县县总队的兵力发起高杨战役。其具体部署以一、四支队于 原定对高沟、杨口进攻,一、四支队是统一行动的,但由于高沟守卫南门的伪军一个班,班长率领起义,接应我军进入高沟镇内,所以四支队在19日晚提前行动了。四支队十团于19日黄昏后,在这个起义伪军班的接应下一直攻入高沟镇内,顺利占领警察局、七十二旅办事处、区公所3个据点,连续攻占敌炮楼10余座,将守敌全歼。20日拂晓,敌人集中兵力进行多次反击,妄图夺回失去的据点,均被我十团击溃。十团将敌击溃之后,又加固工事,并向东北角几个大据点进行近迫作业。与此同时,四支队十一团,以一个连强袭高沟西南张庄伪据点,一举攻克,将守敌全部歼灭。十一团主力继而攻克高沟东南小黄庄据点,全歼了守敌。20日晚,十一团进入市内与十团会合,并肩与敌人展开巷战,攻克伪144团据点歼敌一部,余敌逃入东北角几个大据点内。21日侦查获悉,日伪500余人,从新安镇出动,向高沟增援。四支队为打好增援之敌,派支队警卫连进入高沟镇内,协同十团坚守已夺阵地,将十一团从市内调出,协同十二团和涟水总队,迎击新安镇来援之敌。上午11时,日伪军进到我预先布置点吴二圩、东小圩阵地前,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战,歼敌一部,余敌逃回新安镇。十一团击退援敌后,又进入高沟镇内与十团并肩战斗。23日,新安镇日军60余人,伪军周法乾部共500余人,分两路沿南六塘河向高沟推进,十一团又从镇内调出,协同十二团、涟水总队打援。一路日军60余人、伪军200余人,在进到吴二圩打援阵地前,被我打援部队歼灭一部,余敌慌忙回窜。另一路伪军300余人,进到丁头庄,被我一支队二团击退,余敌逃回新安镇。23日晚,十一团又调进镇内,与十二团并肩向高沟市内东北角之敌据点进攻,但因敌人工事坚固,进展不大。24日拂晓,有9名伪军携械向我投降,从伪军的口供中,得知敌人已弹尽粮绝,惶惶不安,有企图逃跑之意。因此在24日白天,我军除严密监察敌人外,继续进行近迫作业,我十团、十一团组织了7个连兵力,准备当晚发起总攻。我十二团在高沟东六塘河南岸设置一道截击线,一支队二团在高沟东北设置第二道截击线。黄昏时敌军开始突围,我军乘敌离开工事之机,一举攻入敌人最后一个据点,敌人大部被歼,少数突围之敌,又被我十二团全部歼灭。高沟战斗从19日晚至24日晚连续五昼夜的激战胜利结束。 一支队负责包围杨口周围据点之敌,按原定计划进行,当晚,一支队三团分为两部,一部攻克杨口外围据点葛集,歼灭伪保安五大队一个连;另一部进攻杨口外围据点汤圩子,部队尚未接近,敌人则闻风逃回杨口。一支队一团,当晚进攻杨口外围据点王集,以一团主攻,三团担任打杨口出援王集之敌。22日,一团对王集从三个方面进行近迫作业,11时杨口之敌一部出援王集,被我3团在陶码庄以南击溃,歼其一部,余敌逃回杨口。一团经过3个日夜对敌近迫作业,把战壕挖到距敌地堡、炮楼约三、五十米,在敌人脚下构筑重机枪阵地和迫击炮平射大力发射点,在实施土工作业中,敌人多次向我反扑,均被我击溃。25日上午10时,一团在我猛烈火力掩护下,分三路总攻王集之敌,经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生俘敌人160余人。经过这一战斗,杨口外围据点已被肃清。一支队二团协助四支队打援任务胜利完成后归建。部队进攻杨口又重新调整部署:一支队二、三团为主攻杨口第一梯队,一团为二梯队,四支队和涟水总队配置在高沟东南吴二圩、秦二圩、王小圩之线,阻击新安镇、涟水西援杨口之敌,二支队六团为总预备队。26日上午11时,新安镇之敌500余人,沿南六塘河南岸西援杨口,被我四支队和涟水总队在高沟东南吴二圩、王小圩之线击溃。 杨口街上有大圩、新宅两大据点,只有把大圩打下之后,才能进攻新宅核心据点。26日,二团攻占杨口东南据点,歼敌一部,余敌逃回大圩内,27日,杨口之敌出圩反扑7次之多,均被我二团击溃。当晚与三团协同向大圩发起攻击,经激战二团攻入大圩内,占领了4个炮楼,接着向大圩中心扩大战果。三团从北面同时攻入大圩内,大圩大部为我二、三团占领。28日,二、三团又并肩与敌进行巷战。驻守在北圩西北据点的伪保安五大队,在三团猛烈攻击下,企图突围逃入新宅核心据点,被我3团全部歼灭。杨口除新宅核心据点和一叛徒带领的30余伪军因守在大圩西头河边一个地堡内顽抗,其余整个为我二、三团所占领。29日上午12时,日军少林中队长率日军百余人、伪军400余人,向四支队打援阵地王小圩、吴二圩发起猛烈攻击,我指战员英勇顽强,多次打退日伪军的冲锋,在反复冲杀中双方伤亡都较大。日军少林中队长看到他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去,气急败坏,手持战刀督促他的士兵向我十一团阵地扑来,十一团二连连长樊署东,身先士率,带领全连反击,樊署东一连刺死四五个日军,身负重伤仍坚持和敌搏斗,直到光荣牺牲。该连指战员带着复仇的怒火,愈战愈勇,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将敌击溃。我十一团乘胜追击,其他部队实施迂回包围,把敌人团团围住,在围歼中,击伤日军少林中队长,打死日军70余人,活捉日军3人,歼灭伪军一部,残敌逃回新安镇,打援战斗取得了辉煌胜利。 高杨战役正在激战中,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令七旅二十团从盐阜区星夜赶来支援,30日上午到达纪头圩。此时攻打杨口核心据点和打增援之部队作了重新部署:二十团一个营归四支队指挥,协助四支队执行打援任务。二十团主力接替一支队二、三团担任主攻新宅据点。一支队一团归二十团指挥作为预备队,一支队二、三团调至杨口东北的南北陶码庄之线,担任阻击响水口方向西援杨口之敌的任务。 高杨战役,历时16昼夜,攻克了深入淮海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全歼伪36师72旅的两个整团、一个保安团、一个保安第五大队、警察局、区公所等部2500余人。击溃涟水、新安镇、响水口等地的日伪军的6次增援,打援战斗歼灭日伪军900余人,活捉日军3人。整个战役共歼灭日伪军3400余人,收复50平方公里土地,解放被日伪践踏的人民群众8万余人。参战部队凯旋归来,沿途村民举着小红旗,站满村头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部队进驻地后,老百姓自动让房、烧水、做饭,为战士洗缝衣服,各县、区、乡政府带领群众,带上军鞋、鸡蛋、花生、猪肉等到部队慰问,军民共享胜利的喜悦。为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中共淮海地委、行署、军分区于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42年过去了,当年参加高杨战役的指战员,绝大多数已与世长辞了,幸存者也接近古稀之人,当年我四支队的支队长钟伟同志,是一位英勇善战的优秀指挥员,他为高杨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以后的解放战争中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现在已和我们永别了。为追念先烈,缅怀战友,回顾42年前的这16个日日夜夜,犹历历在目,乃集其万一,草拟成章,以志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