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春生:从开明“保长”到共产党员的英雄路察民情矢志跟党走 杜春生,涟水县经济开发区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阶级家庭,其父杜叔明在民国时期曾担任当地的保长,思想较为开明,深得当地群众尊敬。18岁时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回乡学习农耕,当年就接替了父亲的保长职务,并秉承家风,办事公道,主持正义,为民造福,和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6年,杜春生随担任国民政府查账专员的伯父杜一朋被派到陕北查赈放粮,那里离革命圣地延安很近,杜春生听到当地民众对共产党的积极评价,对延安心生向往,思想逐渐趋向革命。随之而来的“西安事变”,给杜春生的思想带来巨大震动,更激发了这位热血青年的抗日救国热情。1939年,日军侵占涟水城后,党组织在涟水积极活动,发动群众,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于1940年在涟水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杜春生耳濡目染,坚定了加入共产党队伍,参加抗战的决心,并成为当地首批中共党员,不久又担任了民兵自卫队党支部书记。 黄炮楼父子同赴难 黄炮楼位于涟水县城西北十余里的盐河岸边(现属涟水经济开发区凌庄村境内),系本地地主黄元德为防匪患而建。炮楼共3层,两侧各有一个大院,院外是围墙和壕沟。涟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这里成为军田乡公所,自卫队驻守这里,庄上的老百姓白天劳动,晚上则携老带小住进黄炮楼。1941年农历四月十一日晚,杜春生一家祖孙三代6口人和乡政府部分人员以及当地民众200余人随同军田乡民兵自卫队13人住在黄炮楼过夜。当地汉奸、土匪头子张汉武知晓后,随即指派手下骨干朱二麻子到涟水县城向日军告密,并谎称楼内住有新四军主力,日军旋从淮阴调集1个中队100余人和涟水城常备大队300余人,深夜出动,次日拂晓时突然包围了黄炮楼并展开猛烈攻击。 让敌人没想到的是,一整天10余次的进攻,始终没能攻破炮楼。傍晚时又从淮阴增援200名日军,并使用毒气和燃烧弹,惨烈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黄炮楼方才被烧毁攻破。这时敌人才发现,炮楼里仅有10余名民兵,全部火力有土步枪13支,短枪2支,手榴弹8枚,子弹300余发。日伪军小队长以下伤亡80余人,我方13名民兵中,仅一人带着3个孩子在混乱中随部分群众逃脱,当场牺牲5人。杜春生等5名民兵和群众13人(包括杜春生父亲杜叔明)被日军带到涟城,18日下午在涟城北门外被杀害。自卫队队长林福生,队员朱发龙和群众3人,被日军带到淮阴杀害。 舍家报国浩气常存 杜春生和父亲杜叔明同一天被害,一个年仅25岁,一个也只有49岁。杜家3栋平房也被土匪烧毁,家破人亡。侥幸活着的杜母带着儿媳和5岁的孙子、3岁的孙女,祖孙三代4人背井离乡,逃难在外,艰难度日,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辗转回到老家。在杜春生影响下,杜氏家族成员纷纷投身革命,堂兄杜冬生,堂弟杜菊生、杜连生、杜哲生,堂侄杜述尧都在抗战胜利前后参军入伍,跟随解放军北上南下,为新中国解放和现代化建设而战斗、工作了一辈子。 2021年是建党百华诞,也是涟水黄炮楼战斗80周年,江苏涟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杜春生烈士墓进行了修缮,重新为其建亭立碑。并邀请杜春生的儿子、85岁的退休老干部杜述孔作了先烈的英雄事迹的专题讲座,给大家上了一堂鲜活的党史教育课。 作 者:王剑文 作者单位:涟水县委党史工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