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念如灯领航新征程——淮安创新党史学习融“常”抓“长”实践活动纪实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党史工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富集优势,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构建“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普教+特教”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格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市委党史工办以新媒体为桥梁,整合多方优质资源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打造云上“翔宇课堂”,由市党史陈列馆工作人员为骨干,联动院校教师、党政领导、理论专家,组建师生团队,深入挖掘淮安本土革命人物故事,强力推出《涟水“抗日大饭店”》《杨肖禹》《钟伟“淮安抗日烽火中的传奇将星”》等微视频。以“故事化讲述+情景化呈现”形式,将淮安革命先烈事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云端教材”,打造24小时在线的“红色充电站”。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微信群及QQ群等载体,形成立体化学习矩阵,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运行一年多来,累计发布作品40多期,总点击量突破2万次,成功塑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品牌效应。 同时,联合高校、政法、文旅等多部门,整合红色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打造“习语淮扬”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平台,组建涵盖“淮安革命人物故事”“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四个自信’我来说”等9支特色宣讲小分队,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宣讲达30余场,线上线下累计受众达数万人。“习语淮扬”已成为淮安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聚焦重点:以学铸魂淬炼品格 淮安依托市党史陈列馆、周恩来纪念馆、苏皖边区旧址等179处红色资源,在清明节、建党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共建单位各级党员干部和学生前往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推出《淮安红色地图》及8条红色研学游线路,与淮阴工学院合作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干部群众和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枚乘书苑、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地,通过革命文物“实物教学”、乡村振兴“实景体验”、数字化农业“沉浸感知”等形式,实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深度融合。 此外,淮安还注重深化校地合作,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编撰《淮安红色革命史简明读本》,开设“探寻淮安红色足迹”选修课;在淮阴工学院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中,邀请党史专家全程指导,推动学生从“被动学”向“主动讲”转变。同时,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精准化党史宣传内容;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思政课润心行动”;在社区打造“红色大讲堂”;在农村深化“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让红色精神浸润千家万户。 拓展覆盖:手语传声共筑信仰 今年,市委党史工办进一步拓宽党史教育覆盖面,聚焦特殊教育群体,联合市残联、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全市首个“手语红音”宣讲团。在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宣讲团以“讲解+手语翻译+场景模拟”的创新形式,带领40余名听障学生“触摸”革命历史;在市特殊教育学校课堂开展“无声的信仰·一起看党史”主题党课,通过视觉与心灵的双重触动,让70余名学生深刻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在“六一”前夕,宣讲团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安旅行团的回信为切入点,将新安旅行团的奋斗精神生动融入课堂,让特殊教育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汲取奋进力量。这一系列活动打破听力障碍壁垒,践行“思政教育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开启党史教育融入特教课堂的新篇章,与多元创新的党史学习实践共同织就淮安党史教育的立体网络,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初心如磐奋进新时代,信念如灯领航新征程。淮安创新探索党史学习教育融“常”抓“长”的生动实践,让全社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蔚然成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以党史学习教育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撰稿人:黄兆敏、费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