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藏的老照片,灵动的手语课:“新旅”后代在特校续写“行走的红色故事”泛黄的老照片里藏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灵动的手语传递着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6月16日,淮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课正在进行。淮安市党史陈列馆以“无声的信仰”系列活动为载体,将新安旅行团的革命故事化作可看、可感、可触的生动教材,为听障学生打开了一扇触摸党史的窗口。 课堂上,市党史陈列馆宣讲员徐菲以《红色之旅——新安旅行团》为题,通过“新旅介绍”“足迹追寻”“小团员成长故事”“精神传承”四大板块,带领学生们回溯那段烽火岁月。不同于传统宣讲,课程采用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呈现,市特校教师同步进行专业手语翻译,将党史故事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当屏幕上重现新安旅行团小团员们自编自演抗战剧目的珍贵影像时,课堂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手语“掌声”,他们用手势传递着无声世界里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 最令人动容的环节,当属新安旅行团后代、该校手语教师刘恬的分享。作为“新旅”团员刘昭朗的孙子,刘恬手持祖父留下的老照片,用手语深情讲述着那段尘封的往事。照片中少年们背着行囊奔赴各地宣传抗日的身影,与眼前刘恬坚定的手语动作交相辉映。“我和祖父一样,都在用特殊方式播撒红色种子。”当这句手语落下,现场师生无不热泪盈眶。这种“党史亲历者后代+特教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讲述,让党史故事突破了时空界限,更具情感穿透力。 课后,学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感言:“看着刘老师展示的老照片,感觉历史就在眼前,这些故事让我充满力量”、“以后我要努力学习本领,像革命先辈那样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清澈的眼神中闪烁着崇敬与向往,稚嫩的笔迹里跃动着对信仰的追寻。这堂特殊的党史课,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红色的种子,等待着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据悉,双方还将按照共建活动的既定目标,深入推进多方面的合作,推动党史教育真正实现“无障碍传播”,为培养具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特需青少年贡献淮安力量。 |